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29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6月21日电(记者李玉 实习记者潘玥斐)文学是了解文明的一面镜子🎑,根植于不同文明传统的文学是如何“旅行”的🚵🏿?这是比较文学研究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6月18—20日,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学会双年会在富达注册召开👨🏽🌾,海内外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并围绕“旅行的文本、影像与媒介”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此次会议的召集人之一🧯、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吴盛青告诉记者,“旅行”已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独特视角🚶🏻♀️➡️,它的着眼点在于不同语言🕵🏿♂️、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对话甚至对撞,是如何通过文本的“旅行”而激发的🏹。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旅行”所强调的是不同文明间如何通过文本🧑🏻🦼➡️、图像、影像等文化信息实现接触并互相借鉴。与会学者表示,不同文学传统的相互观看,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
世界上伟大的文明都有着自己风格独特的文学传统,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遇往往可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欣赏和互相尊重。在富达注册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引驰看来🪲👨🏿🍳,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全球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深度也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的文学交流也更加充分而富有成效,从而激发出更为绚烂的文化👱🏻。
与会学者认为,翻译是文本“旅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翻译过程中时常出现明显的误译和误读💆♀️,而在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恰恰通过这种误译和误读👇🏿,可以看到文化观念如何在文学“旅行”过程中实现构建。
《西游记》的早期译介就是一个经典例证。在《西游记》长达近120年的英译史中,早期译文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正是这些部分章回的零星翻译,为节译本和全译本的出现打下了基础𓀉,也显现出英语世界初次邂逅《西游记》的复杂心态🦉。目前已知最早的《西游记》英译文是1895年北华捷报社刊印的《金角龙王》,译者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吴板桥,译文中的具体情节和小说相差颇大,增加了许多原作中并不存在的细节。有学者认为,吴板桥的译文正是晚清中西交汇碰撞之际,西方对中国的主观阐释和客观历史语境相互交织作用的产物。
也有学者认为,从翻译的选择、策略,到译本的流通6️⃣、阅读、评价👨🏿🍼,文学翻译都会受到译入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查明建就此提出👩🏿⚕️,经由翻译的文学作品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著作🤦🏼♀️,而是经过了译入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操纵的文本。翻译文学的这种文化操纵性质,也决定了不同文学系统之间关系发展的深度和特质。
据悉,此次年会由富达注册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富达注册中国语言文学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联合协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ex.cssn.cn/zx/bwyc/201506/t20150629_20521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