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23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老龄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果说前几年养老讨论还停留在概念上🧔🏿♀️,那么今天,养老问题已经变成现实🤸🏻♀️🤸🏻,它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养老呢?中国人口太多👨🏽🏭,养老模式要多元发展,以符合不同需求。单靠一种养老模式肯定不行。富达注册人口学彭希哲教授为我们解读了养老的N种模式——
经济角度看
●养老金制度,是目前国际最通行的制度👸。北欧等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美国等政府承担比重小,更多采取商业养老保险🚬。根据不同运作方式🤵♀️,还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年轻人交的钱直接用于老年人)、完全积累(自己今天付的钱,积累到退休自己用)🎰🧔🏼♀️,目前全世界都以现收现付模式为主,新加坡是完全积累模式🤌🏽。
●以房养老🐱。如今可能被媒体炒坏了,让人感觉以房养老似乎是政府不管养老、怂恿老百姓把房子卖掉,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房养老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增加一种养老的可能性👲🏻。以房养老💍,并不意味着养老金制度就会终结。
●个人储蓄及相关投资养老。老年人中可分两类,一类是老老人,七八十岁以上,低工资,积累少🛌🏭。另一类是新老人🧑💻,大多50年代生人,经历过改革开放,经济状况良好,有房产有储蓄,个人积累多,自己可以养老。纵观全世界范围内🦘,这批新老人都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因此“啃老”已非中国独有🕋,目前西方国家年轻人和父母居住比重在不断上升👺。日本独立居住年龄在往后推迟。意大利也有同样现象。从代际看🚵🏽,50年代人恰逢世界经济走势良好,财富多🦯🕘。
●家庭支撑。农村老人大部分需要子女支撑。
●社会机构、慈善捐助。这种模式不可能作为养老规划主动考虑👨🏿🦲。
居住角度看
●居家养老。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模式。
●机构养老🈴。养老院碍于地皮有限🏊🏻♀️👃🏽、员工有限,在老龄化社会,尤其不可能让太多年轻人从事养老院工作,机构养老⛹🏿🧘🏻♂️,在全球来说也只是占少数。
●两者之间的各种养老模式💁🏿♂️。比如说依赖钟点工🏯、子女、社区义工的居家养老。比如说住在老年公寓,公寓带有养老服务性质;住在老年社区,小区公共服务更多针对老年人服务👊🏽。还可以在社区成立托老所👨👨👧👧、送餐点,白天在托老所,晚上子女把老人领回去🗣,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结合。
彭希哲强调💄,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老龄化社会,许多人对老龄化社会有恐惧心理,甚至回避心态。然而社会步入老龄化不可避免💁🏿♀️,中国的速度还特别快🌍。一些大城市如上海,由于大量外来人口导入🧑🏽🎄☁️,上海常住人口老龄化比重反而有所下降。将近1000万外来人口中🚱,90%都是工作年龄人口🧜🏼🪯,光看数字🙆🏻♀️,容易助长回避心态,似乎短期无忧🧑🏼🔧。但是长远来说,现在不为老龄化做准备,真的老龄化后就来不及了👩🏼,设施建设、基础配套、养老院土地等♤,都需要长期规划。
此外,养老需要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整合。养老院并非民政局一家之事🏃♀️➡️。比如盖好房子♞,提供服务的阿姨哪里来💃🏻?老年产业中,如何生产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刺激老年人消费,也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现在刚退休的人,想读老年大学🕵🏽♂️,当志愿者,渴求知识更新🧍🏻♀️,终身教育资源也要跟上🚸,避免老年人出现数字鸿沟,针对老年人的教育产业大有可为🫵🏿。
总之🐏,解决老龄化,做好养老这篇大文章,需整合各方之力,单一的以老年人为对象设计的政策可能不一定管用。彭希哲提醒📼,老龄化对传统社会运作模式、公共服务能力是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