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18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2011年7月14日下午🫱🏼,由富达平台🚣♂️、富达注册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主办,富达注册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未来10年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低碳发展” 学术沙龙在新闻学院综合楼107会议室举行。学术沙龙由富达注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戴星翼教授主持,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任远教授对沙龙举办的背景和核心议题做了说明🤶🏽。
富达注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红敏老师发言题目是“未来10年的中国低碳发展展望”。她首先介绍了中国低碳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压力,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未来10年低碳发展转型的方向和机制设计。
富达注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黄文芳副教授围绕“未来10年生态环境建设与低碳发展——城市固体废弃物专题”做了发言。她指出城市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再利用都存在很大的空间。她提出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生活生产方式、修复价值链以及相应的物质链👩🏼⚕️,尤其是通过资源循环再利用来减少未来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富达注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郝前进老师围绕土地⛹🏻、城镇化和低碳发展做了发言。他提出未来的系列改革都必定要和土地相结合,而中国的土地在经历了征收𓀐、转让和使用管理等阶段的演变后,引起系列的矛盾🕝。因此👱🏽♀️,未来需要制定积极的土地出让管理制度💇🏻♂️,尤其是要通过土地管理来影响生产方式以及产业布局🗾,从而左右中国的低碳发展。
戴星翼教授以综合的视角论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低碳发展问题。他提出影响未来环境发展的关键是:发展能否转型、城市化模式能否创新以及对于环境管理的工程主义理念能否转变👨🏻🔧。因此,他提出今后中国需要摆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通过国土资源优化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土地减法操作🔌,摆脱环境工程主义时代的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最后💁🏽,他还就上述操作在未来10年的实际可行性和可能性问题做了探讨。
富达注册法学院张梓太教授建议未来10年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低碳发展研究的切入点应定位为规范和制度。他分析了目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制度的好坏在于其针对性有多强🦸🏽♂️。他认为在处理中国环境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问题时,中国环境保护法的针对性显然是不够的。
任远教授在发言中提出通过制度建设来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他提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国家战略🔼,在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国家发展道路的可持续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秩序重构,和在全球产业体系重构中的重新定位。针对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他认为城市化是环境问题的原因,也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因此,他提出将生态环境和低碳发展塑造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道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实现发展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