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良荣🏷、郑雯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新媒体正在广泛👳、深刻🏌🏼♀️、持久、全方位地改变着世界。
新媒体凭借何等魔力能以如此广度、深度、速度改变世界?无他🗄,新媒体对人类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技术把赋予人民的传播权利(Right)变成了传播权力(Power),真正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公开发布任何信息和意见。
这一次的传播革命,不仅在传播载体♛、传播介质上更加先进,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更以其交互性传播模式👨🎤,使得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关系面临巨大转变🤩,传播权力面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这一次的传播革命,早已不仅仅是公众个人的媒介使用问题🧑🏻💼、抑或推进文明扩散的问题,而是一场个人与国家、“自媒体”与“大众媒体”关系的重新定义🧘🏼♀️。
这一次的传播革命🦂,不只是传媒领域的颠覆,而是水银泻地般浸润着、冲击着、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的方方面面。它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环境。
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权力回归
文字🐑、印刷术🐑、电报(继而广播电视)前三次的传播革命成果🤛🏽,既包括为人类共享的愈发先进的人类文明,也始终贯穿着不断增强的资本、权力控制🫖。相对于庞大的国家组织、雄厚的资本控制、复杂的媒体机构🧍🏻♂️,所谓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只是空洞的条文📼,至多是在点对点的交往中的窃窃私语。
第四次传播革命——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过去表面上拥有传播权利的普通公民,现在借助互联网传播、新媒体技术,在知情、表达方面真正享受到言论自由权利🦙,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公共空间”👨🏻🎓🐋、“自媒体”延伸了传播的“象征性权力”。普通公众真正成为了传播革命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决定性力量。
新传播革命象征性权力的回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源蜂窝式增长,保障知情权回归。第四次传播革命首先打破的🏋🏻♀️,是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掌控。互联网赋予了信源蜂窝式的增长可能,中国网民每个人手里都有信息,全世界只要联通网络的国家地区,每一个人都是信源。
第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第四次传播革命中🛗#️⃣,表达权最大的特征即“自媒体”表达🙎🏼♀️。每个人在即时化的海量信息传播中🥡,模糊了个人媒体和传统大众媒体的边界。如新浪“名人排行榜”的人员,覆盖率和到达率远远高过传统媒体💉。信息的即时传播、即时扩散不仅在信息选择上,成就了普通公民“想说就说”的表达权,给予了公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权利
第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在知情权和表达权空前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自上而下的全面的国家信息监管基本失效🙆🏼♀️。碎片化实时发布的信息,国内国外此起彼伏的声音,精通电脑技术能绕过监管手段的越来越聪明的大众✋🏻,使得国家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大为减弱📧。井喷式的信息增长,使国家在“信息权力”上逐渐式微,也预示着拥有注意力资源的公民在“信息权力”上逐渐强势🚛。
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即通过解构国家对传播权力的垄断,使传播力量由国家转移到社会📔。
“再中心化”,在海量实时的信息浪潮中,公民开始委托新人➡️,通过“意见领袖”筛选信息、研判事实🦞,进行新一轮的“中心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信任的新行为体⟹,将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第一⚙️,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中国的新意见领袖阶层,主要由活跃的思想精英、作家艺术家以及草根领袖三部分组成。每一位意见领袖都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他们为网民设置议程😧、提供对事件的解释,引导舆论,为普通公民提供更新、更有趣🔼、更深入👩🏽🎨、更易接受的思想观点,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重塑了新的思想中心。
第二,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新的社会化媒体打破了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管理体制👜,推动了社会交往的新模式⚾️,构筑起一个庞大的“强关系”、“弱关系”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社会关系得以重构🎉。曾经需要由单位🖐🏻、街道组织的活动、行动,现在借助于网络替代,爆发出巨大的组织能量。
第三👩🏽🦳,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新传播革命打破了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的是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这一新的话语空间沟通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构建了一个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与行动的新“舆论中心”🦸♂️。
异军突起的新媒体🍂,正在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调整。当今中国的种种变化,都是这种深层社会关系调整的表征🧑🏿🎤;而且必须顺应这种关系的调整才能窥得未来的方向。这也是中国传媒界——无论业界还是学界——一切转型或变革的逻辑基础。
李良荣🙌🏻,富达注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富达注册国家网络传播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富达平台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原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6-2013)
郑 雯,新闻学博士🍋🟩,富达注册国家网络传播研究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富达平台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