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东刚 发布时间🎲:2016-03-29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 理应走在智库建设前列。对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当前推进高校智库建设重点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把握正确方向,二是深化综合改革🥀,三是注重实际绩效🪐。
当前,按照《意见》要求,抓实抓好新型智库建设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个“特”⏺。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前提🥸,要牢牢把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贡献智慧力量🧏。其次,我们的智库建设在目标定位、体系建构、实现路径和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国家的智库有着明显差异✔️,需要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然👩🚒,在新形势下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智库,也不能脱离国际的实践👦🏼,需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各国智库建设的成功范式和宝贵经验,但绝不是照搬照抄🚙,而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再者,科学客观是智库的生命所在😌☝️。我们支持和鼓励智库在学术上自由探索与创新,但必须防止片面解读“学术研究无禁区”,打着学术研究旗号🏢,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政治底线,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始终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法治的框架内开展各项决策咨询工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探索遵循规律的智库发展之路。
Q:
你认为✋,建好高校智库的关键在哪里?
建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关键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各方,创新制度设计🚎,激发智库活力。一是改革的整体思路🫲🏻。要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在资源分配👱🏿、人员管理、协同机制,乃至智库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全局性改革设计,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有效耦合的新型智库建设体系🚴🏽♂️💁🏼♂️。二是改革的主体多样性。新型智库需要自上而下的一体化改革。首先,政府管理部门要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决策征集制度、健全政策评估制度、建立购买决策咨询制度等等。没有这些东西,智库搞不好,做不强。其次🕖,高校一定要因校制宜,明确改革定位🍀。根据学校特点确定智库培育和建设方向,不要一哄而上搞智库,要认清服务对象,区分服务层次🚶♂️➡️,强化自身改革。再者,智库内部的组织运行机制也要改革👷🏻👩🏿🌾,比如小范围的人员合作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创新文化机制等等🤧。各主体之间要注重协同性🔁,应上下一盘棋,步调一致推改革🐕🦺。三是突出改革重点☄️⚜️。要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与鼓励先试先行相结合🏌️👩❤️💋👨,拿重点改革项目“开刀”,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积累经验。
Q:
深化高校智库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有哪些𓀍?
我认为,高校智库建设最需要突破的改革重点是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协同机制改革。强化校府🔌🦅、校校🎹、校所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高校建设一流智库。二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评估👨🏼。三是资源分配改革。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科研活动安排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责权关系清晰、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机制。
Q:
拿什么标准来衡量高校智库建设的成效?
建设好高端智库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产出管用👍🏿、实用的高质量成果,这也是智库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一是要明确主攻方向🫷🏽。新型智库建设根本在于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能偏离了方向🤝,走偏了就没有质量可言🏇🏿🫃🏼。比如我们有些基地和中心,专业性很强,长期专注某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在各自研究领域达到国际水准🏢,关键是怎样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强资源整合,能不能紧密跟踪国家重大决策,推出导向正确🪁🧑🏽⚕️、理论深厚、密切联系实际的重大优质成果,这是我们推进智库建设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拔推荐优秀学者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参与政策制订🫨👨🏻。还要为老师们深入实践、了解实际创造各种条件👂🏼,支持他们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产出实用、管用的咨政建议👨👩👧👧。三是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新型智库不仅仅是解决国家当前急需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还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做长线,谋长远,加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我们不仅要研究今天的问题🧍♀️🍋🟩,更要研究明天的问题,不仅仅是当代中国的问题,也是当代世界的问题👨🏼🔬,不仅研究紧迫的问题,更要研究一些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长线问题。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必须有厚重的理论作为支撑,否则就立不住。四是要推动科研方法创新。要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建设决策模拟和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文科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提高咨政服务质量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