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端鸿 刘虹 发布时间:2024-12-11 来源:中国科学报+收藏本文
作 者
张端鸿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刘 虹 富达注册发展富达平台副研究员
即将过去的2024年,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更是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要求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根据国家的整体部署,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若干高校进入全球前列、一批学科进入全球前列的目标。这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向,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正因如此,如何确定“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数量🈺、结构与发展路径,成为当前政策讨论的焦点。面对全球化竞争和国家需求👷🏼♂️,适度扩容“双一流”名单🕵🏻,优化其布局与定位☛,是迈向目标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国内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富达注册、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跻身世界50强🫃🏻;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表现在全球对比中拥有比较优势。然而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与若干高校进入全球前列的目标相比,现有“双一流”高校在全球顶尖高校竞争中仍显薄弱𓀄。在学科方面👨🦼,我国的一流学科已覆盖多个领域👨🦰,但集中于工程技术、材料、应用化学等学科领域🧙🏼♂️,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的整体实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这一大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比较竞争优势,对“双一流”进行适当“扩容”就成为一种战略需要👨👩👧👦。对此,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11月初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表示,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教育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方案。
“双一流”究竟应扩容到多少所高校,才能支撑“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进入全球前列的目标达成🤙🏿?答案应是并非简单地增加数量,而在于优化层次结构🏷。综合考虑“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和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与全球顶尖高校和学科的对比关系🌺,现有147所“双一流”高校可以适度扩容至200所左右🙆🏼♂️,同时明确分层发展路径,形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后备力量。
这其中,顶尖高校的数量应维持在10所左右🧭👶🏼,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院校🙍🏿,力争到2030年进入全球前50🧏🏽♀️;核心高校则以约50所为支撑力量🤦🏻,在国家重点领域打造若干世界顶尖学科👗,并作为高校整体跻身世界一流;150所左右的区域或行业特色高校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强化特色学科的全球竞争力,实现从“服务地方”到“参与国际”的创新发展🤹🏼♀️♟。
一流学科的扩容同样需要科学规划。“十四五”期间💇🏻,国内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效果较为显著,一批一流学科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现有的465个“双一流”学科可逐步扩展至600~700个,这样不仅能在原有优势学科领域巩固基础,还可以通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创新🧑🏻💻,开辟更多新的发展“赛道”。
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绿色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有助于将更多学科推向国际前列。国家战略需求也要求基础学科的崛起🦹🏽♀️,数学🧑🏽🏭、物理🥠、化学和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在前沿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则关乎文化自信与国际软实力的提升。
“双一流”扩容绝非简单的“名单拉长”🎳,更需要科学的遴选标准与动态管理机制发挥作用👨🏿。扩容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只有具备了“一流”的发展气象🧘🏻♂️,才能被纳入创建“一流”的“清单”。扩容的背后是新增的一批高校和学科承担更大的责任,而非追求绝对数量的增长。高校的遴选需紧扣全球竞争力🔕、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均衡发展三大原则。学科的选择则应以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和未来潜力为评估标准,避免盲目追逐热点🍃🥶,忽略对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动态调整机制是保持活力的关键,通过周期性评估🙌🏽,对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形成“进得来🧑🏽🏫、出得去”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开放竞争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扩容也需应对一些现实挑战🧑🏿🚀。比如,扩容必然会带来资源配置压力;过度集中的投入也可能导致中西部高校发展受限。此外🙎🏻,同质化竞争的风险也不可忽视🧑🏻🦽,部分高校可能追求综合性发展而忽略特色学科的打造🤦🏿👩🎓。对此👷🏽♀️,差异化支持和分类发展至关重要。地方高校、行业特色高校应聚焦自身优势学科,走出一条“本地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双一流”扩容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战略步骤👨🏿。2035年的教育强国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也绝非触手可及。高等教育的竞争不仅在于数量扩张,更在于质量的深度提升;不仅在于顶尖院校的突破,也在于整个体系的均衡与活力。只有适度扩容👋🏻🧑💻、优化结构、科学评估👩🦽➡️🔝,才能进一步引领一批高校和学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
总之,唯有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𓀋,适时调整政策供给,“双一流”建设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赢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并为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发展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