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红敏 李琴 包存宽 发布时间:2023-06-12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收藏本文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制度与实践
陈红敏 李琴 包存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
陈红敏
富达注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李琴
富达注册发展富达平台助理研究员
包存宽
富达注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书籍简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本书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全面梳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总结归纳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逻辑,进而展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目标、模式与路径,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和促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第一部分👱🏼♀️,本书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梳理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从文明发展的效率边界得出生态文明的高效性,进而总结出生态文明生态优先、人本核心、平等和谐的价值导向。以“时代特征-核心构成-根本遵循”的框架🩻,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统筹推进,同时也拓展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坚持”,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部分,以“逻辑-核心-抓手-着力点-绩效”的框架👨🏻🦽➡️,全面梳理新时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与制度安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驱动力🪻,在顶层设计与地方试验的逻辑下,建构起包括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在内的完整制度体系🙋🏼♀️。从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紧迫性💁🏽♀️🤔、历程与挑战的角度,系统论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是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进而阐述高质量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具体的体制机制保障。以“定位-过程-实施”的结构,阐明规划是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规划体系改革实现规划的科学编制、有效实施与理性评价,使其与新时代下的使命与担当相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从而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保障;同时🕟,生态文明也是树立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的发展过程中,其评价的目的、主体⬛️、内容与方法都发生了转变。新时期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要从水平指数、进步指数与差距指数三个维度建立起评价体系👩🏻🚀,形成橄榄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双碳”目标引领着我国发展的转型💇🏿👏。一方面,在“节能减排”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发生转变,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撑♻️;为实现能源结构转型🙎🏻♂️,还需进一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也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双碳”目标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又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这两重关系与现实挑战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还必须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提升战略以及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完善相配套🐆。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将助力生态文明治理与发展转型。
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是生态文明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更高品质、更自由、更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能够从居民的消费内容👭🏻、消费方式与就业需求三方面推动绿色发展。目前,我国开展了低碳社区建设、产品绿色标识🕯、“协作消费”等积极尝试,宣传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未来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还需以文化自信为底蕴👆🏼,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底🧑🏻🦲,推动绿色消费的形成。
随着“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也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重点。基于对生态产品的价值认知与价值核算👲🏽🔭,其价值实现主要有生态产业化🪟、生态产权交易与生态资源资本化、财政转移支付这三个模式👨🏻🍳。为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态私人产品溢价的要素保障制度、生态产权制度,创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手段👆🏻,同时建立起包含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多元生态金融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试验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为推动生态文明从理论研究迈向实践探索,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均开展过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建设项目。虽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在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重复👩🏻🍳、交叉甚至混乱等问题💆♂️。经过对前一阶段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建设经验的归纳总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重大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试验区各有侧重🎗,但都为全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又要结合资源禀赋、体现因地制宜;同时,还必须加强交流互动👨🏿🔧,推进实践成果应用。
第四部分,实现现代化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鲜明主题和根本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5个方面整体性地推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则进一步明确“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维持社会和自然界的永续性为基本要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将绿色发展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和实现路径。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和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环境诉求的关切,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促进和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庄严承诺和卓越贡献。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要从城市建设入手🤾♂️,根治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病”👩🏻🦽➡️,谋求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不断深化“人民城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做到“补短板🚲、锻长板”🧑🏽🦱,既要有序推动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又要化农村生态优势为发展动力,从多元乡村产业转型、新型乡村主体塑造、乡村文化建设等角度全方位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第五部分🐄,放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我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书从全球气候危机治理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两个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治理路径🙅🏻♀️。
“一带一路”是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具体实践,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未来我国需要坚持贯彻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一带一路’”的理念应运而生。绿色“一带一路”以生态廊道建设为基础,以绿色金融为制度保障,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加强沿线国家的发展伙伴关系,在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和引导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冲击💲,未来要从完善绿色发展和绿色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发挥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作用、搭建绿色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增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持续深化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路径。
目录
第一章 生态文明🌳:站在文明发展的视角
一、人类文明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文明
二♾、文明发展的效率边界
三、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
四🧔🏼♂️、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思想与行动
第二章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模式: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抓手🧗♂️:规划路径
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三章 生态文明实践探索
一♾🩻、“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发展转型
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引领
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试验区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考核与评估
六、生态文明实践探索的集成🪓🏌️♀️:蓝天保卫战
第四章 建设美丽中国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城镇化与人民城市建设
三、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
第五章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治理
三🏄♂️、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四、“一带一路”与绿色发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