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拜登的“X”时刻📖?以巴冲突管控与美中东政策的摆动

作者:陈昶道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源🧑🏻‍🔧:富达平台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 +收藏本文




距离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已过去一个月。在10月27日以色列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后💅🏼,冲突再次升级。据半岛电视台统计✸,延绵近一个月的武装冲突已经造成双方约六万人伤亡,其中逾一万人不幸遇难;停电🤘🏼🤾‍♂️、停水使加沙地带最基本的民生设施难以维持运转🚭,人道主义危机不断发酵🧘🏻‍♀️。尽管拜登在各种场合试图将巴以冲突与俄乌冲突捆绑在同一套叙事中💡,持续向外兜售“民主同盟”幻景。然而🤷🏻‍♂️,随着冲突加剧🌅,这种对以色列不遗余力的力挺招致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国社会的分裂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以军地面进攻加沙🏆,冲突再次升级


与以空袭和远程打击为主的“外科手术”式行动不同💆🏻‍♀️🌤,地面部队推进旨在实现对某一地区的全面控制,往往具有浓厚的政治意义🗝。显然👩🏿‍⚕️,在内外挑战层出不穷之时🚽,美国及其盟友并未准备好应对巴以冲突的全面升级🛳,试图劝说内塔尼亚胡推迟对加沙的地面进攻🧑🏽‍🎓。


《纽约时报》10月22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表示,拜登通过国防部长奥斯汀向以方传达消息,建议其暂缓对加沙发动地面进攻,为多个美方条线的运作争取时间,也避免陷入与伊朗及其盟友的直接冲突。外交方面🤾‍♂️,美方希望为释放人质谈判争取更多时间🧑‍🦯‍➡️,哈马斯曾通过卡塔尔明确表示🥭,地面入侵将大大降低其释放人质的可能性;军事部署上,美军则需准备应对哈马斯及其盟友可能发动的袭击;另外🤾🏼‍♀️,拜登也希望能争取更多批次的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试图在舆论场上为自己广受质疑的巴以政策进行找补🏢🧑🏼‍🚒。


图片

以色列士兵进入加沙地带

来源:《金融时报》


《以色列时报》援引几位以色列国防部官员的话表示🐹,为协助释放人质谈判,以方的地面进攻的确推迟了几天,但美方从未对此进行直接阻止⛳️,拜登也一直支持以方“彻底摧毁哈马斯”的行动👨‍👧‍👦。如以驻美大使迈克尔·赫尔佐格在接受CNN采访时所说,“(美方)没有给我们压力🤽🏼‍♀️,他们给我们建议,但并不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美方的犹豫态度显然不会成为以色列发动地面攻势的阻碍🕺🏿。10月27日夜,以军装甲部队秘密进入加沙地区🧒🏼👩🏻‍🦱,开始了大规模地面攻势🤽🏻‍♀️。此次行动保密性较高,进攻开始6小时后,以军承认已经“进入加沙地区”;而24小时后𓀌,内塔尼亚胡才正式宣布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表示地面进攻的计划一是拯救人质,二是彻底摧毁哈马斯。外界普遍认为🥇,与21世纪以来几次“惩戒”意味浓厚的地面进攻不同🚉,以方此次进攻规模更加庞大,“摧毁”甚至“控制”的目的性也更明确。路透社援引一名曾参与2014年作战行动的工兵指挥官的话表示🙎🏼‍♀️,2014年时🧑‍🔬🚈,他们得到的指令是“进入地道不超过两公里”,而这次则需要摧毁哈马斯“真正的地下堡垒”。


以军此次进攻集中在加沙城所在的北部地区,兵锋直指哈马斯的指挥中枢。据《金融时报》报道,以军地面部队兵分三路,一路从距离加沙城最近的北部边境出发、沿海岸线南下👰,一路从东北边境出发掩护其侧翼,一路则从中部边境向西朝海岸推进✊🏿,将整个加沙地带截为南北两部分🚓,意图切断加沙城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在地面进攻开始近一周后,以军于11月2日声称完成了对加沙城的合围。截至发稿🤷🏿,双方尚未陷入巷战。


图片

以色列地面部队进攻示意图,其中蓝色部分为以色列军队声称控制范围

来源🌥:《金融时报》


与外界普遍猜测不同,集中了大量装甲单位的以军并未发起一场“闪电战”,三条战线上的部队均以谨慎的节奏向加沙城推进,以至于仅仅数百公里的距离用了近一周才抵达。相应的,以军在发动地面进攻前进行了充足准备,在发动进攻当天下午,以色列屏蔽了整个加沙地区的通讯和网络信号,瘫痪了整个地区的通信🎯,并对加沙北部地区进行全面轰炸。在火力准备完成后👳🏽‍♀️,地面部队才以装甲单位领头发动了进攻🫚。而随行工兵也一路铲平或炸毁了沿途的地道,以步步为营的姿态缓慢向前推进。


以军一反常态的进攻节奏背后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纽约时报》分析称,以方通过加沙城“围而不攻”,对哈马斯保持战略模糊性👨🏻‍🦽‍➡️,掌握战局主动权;另一方面📻,以色列也在战线缓慢推进时持续试探哈马斯及其盟友的反应,避免激烈打击可能在其他方向带来的报复。最后,路透社评论说🧜🏻🧑🏽‍🍳,以方仍希望能保有文武两条解决人质问题的路,不希望过快的进攻关上了谈判的大门👊🏻。


客观上,缓慢的进攻步伐可以更彻底清除哈马斯发动军事攻击的能力。半岛电视台报道称,11月3日,哈马斯每日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的数量由地面进攻前的数十枚降低到了9枚❤️🧜‍♀️;以军也希望能够吸引哈马斯的有生力量从建筑物与地道中走出来🧑🏻‍🎤,从而发挥己方的技术兵器优势。另外🦎,激烈的巷战势必会为双方军队和加沙平民带来巨大伤亡,这对于一个月前刚刚经历了重大伤亡的以色列国防军来说并不适宜,而在全球舆论愈发质疑以军几乎无差别的武力打击时🗞,巷战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是以军难以控制的。


图片

以军轰炸后的加沙城市

来源:路透社


截至11月4日,以色列似乎已经完成了该阶段的首个战役目标,实现了对加沙城的“围而不攻”,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哈马斯在加沙北部地带的军事能力,但战略目标的实现仍相距甚远🥌🤽🏻‍♀️。考虑到以军历史上的表现🌒,其在本轮冲突中展现出的水平大大低于外界预期。半岛电视台援引一名美军军官的话表示,以军在10月7日以来损失过重,这对于一支在备战时着重强调避免伤亡的军队而言颇显尴尬。即使是在其主动发起的地面进攻阶段,以方公布的自身伤亡数字也接近300人。


与此同时🛀🏿🥭,哈马斯在加沙北部地区长期经营🦪,依靠其综复杂的地道系统🐩🥝,其军事能力仍不容小觑。半岛电视台报道称𓀘,即使是在地面进攻发动数天后,哈马斯的卡萨姆旅仍通过北部的隧道进入以色列境内,从后方袭击以军装甲部队,该旅还表示将把火箭弹瞄准以色列内盖夫核设施🧎‍♂️。一名意大利学者也在采访中表示👨‍🦽,哈马斯能够一口气向以色列发射6000枚火箭弹⇒,表明哈马斯拥有了空前的军事能力。由是观之🧑🏼‍🎓,即使在军事层面,离实现内塔尼亚胡“摧毁哈马斯”的目标仍相差甚远。


二❎、人道主义危机发酵,以色列与盟国出现分歧


10月7日以来的冲突已经带来了巨大的人道灾难🛜,而以军的地面进攻则势必加剧此类灾难。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统计🧑🏿‍🍳,在以色列开始地面进攻后的24小时内🛴,就有298人死亡🏂🏽,其中包括125名儿童。巴勒斯坦卫生部门则表示,以色列在10月31日与11月1日两天对加沙北部的贾巴利亚难民营发动空袭,造成近200人死伤。以色列军方辩称,这次袭击是为了打击协助策划10月7日袭击的哈马斯指挥官。11月3日🫛,一个救护车队在加沙城Al Shifa医院门口遭到以军空袭💅,造成至少15人死亡,60人受伤。以军则在随后表示表示对一辆“被哈马斯恐怖组织使用的救护车”进行了袭击🚣🏻,并补充说,“一些哈马斯恐怖分子在袭击中丧生”。


图片

11月3日遭以色列袭击的救护车队

来源:CNN


除了直接人身伤害,以军进攻还加剧了资源和服务的短缺。在以色列宣布完成对加沙城合围的前一天,11月1日🤘🏿,加沙地区唯一能够诊疗癌症的医院、土耳其-巴勒斯坦友谊医院宣布停止运转。据半岛电视台统计,在停电🫀👷‍♀️、缺乏必要物资的情况下,加沙地带35家医院中的16家现已停止运转💥👩‍❤️‍💋‍👨,72家初级诊所中的50多家也已关停。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在新闻简报中表示,目前获准进入加沙地带的援助车队中,没有一辆车装载有供医院发电的燃料👩🏻‍🚒。该机构还指出,由于以色列在加沙北部的地面行动,加沙城所在的北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基本上被切断🧑🏻‍🍼,直接导致北部约30万流离失所的人无法得到人道主义援助🦝🔯。


《纽约时报》报道称🧛‍♂️🐿,当被问及加沙的死伤情况时🎰,内塔尼亚胡表示“一个平民都不用死”🤲🏿,并指责哈马斯“阻止平民离开冲突地区”🔌。此前,以色列曾要求生活在加沙北部的一百余万居民在24小时内全部撤离,以免被袭击误伤🔽。


图片

加沙地区一家医院里的医生与病人

来源:半岛电视台


与任何拥有复杂历史经纬的问题一样,巴以问题也无法依靠单纯的军事手段得以解决,相反,过分依赖激烈的军事手段反而会带来预期之外的政治影响💊。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仍保持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支持,但随着以军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愈发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以军滥用武力。在以色列发动地面进攻的当天,联合国大会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达成“立即、持久和持续的人道主义休战”🤫,并要求为被困在平民提供“持续、充分和不受阻碍”的人道主义救助。


尽管大会的决议不具有约束力👨‍🍼,但这是联合国在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通过的第一份决议,反映出大多数国家对管控危机和解决人道主义危机的意愿👰🏻‍♂️。此前,安理会的四份决议草案均由于常任理事国反对而未获通过😕。决议获得通过后,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埃尔丹称当日为以色列的“国耻日”,认为决议没有谴责哈马斯🧑🏽‍🔬,反而限制以色列的“自卫权利”♦︎,还宣称联合国“没有一丁点合法性”。考虑到以色列立国基础的一大来源正是1947年联合国大会的第181号决议,该代表的言论引起了一定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底,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已有至少35名雇员在战火中殉职🧑🏼‍🦱🍖,其中大部分是由以军袭击造成的。


图片

各国在联大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上就会议决议进行投票

来源:联合国


自本轮冲突爆发,极右翼的内塔尼亚胡政府就一直将任何形式的“暂停冲突”视作对哈马斯的妥协,认为此举只会给哈马斯喘息之机🪆。美国等盟国此前也默认以色列的这一说法。然而,随着人道主义危机加剧,各国意识到以军无差别的攻击行为已经开始反噬自身“受害者”的形象,汹涌的民意也要求西方国家不能再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所有行动。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的前一天,欧盟峰会发表领导人决议🦹‍♂️,对加沙日益恶化的人道主义局势表示“最严重关切”🧙‍♀️,并呼吁双方“基于人道主义需求暂停(pause)冲突”🧗🏻。据路透社报道,各国担心冲突加剧可能会导致欧洲面临宗教激进分子的袭击、难民潮、以及移民社区之间的对立等棘手问题。


在以色列发动地面进攻的当周〽️,美国、欧盟、日本等G7国家相继在巴以冲突的叙事上发生转变,开始强调人道主义援助甚至暂停冲突的重要性🫶🏼。虽然各国仍在“停火(ceasefire)”还是“人道主义暂停(pause for humanitarian needs)”等措辞上存在分歧,但毋庸置疑的是,各国在挺以上的决心已有松动。对此📹,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仍于10月27日明确表示,目前反对人道主义暂停或停火,路透社也援引一位以色列高级官员的话称,产生任何暂停战斗都是“信仰不坚定”。随着以军地面进攻的深入👨🏻‍🚀,更多的人道主义灾难很可能会导致各国的态度进一步转变。


三、恐加剧社会分裂🐿,拜登中东政策遭到质疑


与其他盟国相比💂‍♂️,美国对以色列的态度则是影响局势走向的关键因素🧖🏿‍♀️。不出所料👩🏽‍💻,以色列在冲突爆发后获得了拜登毫无保留的支持。但随着局势演进,尽管“挺以”的主基调不可能发生变化,朝野上下对这种不加分辨的支持方式仍产生了质疑。这些质疑来自政治和社会光谱的不同位置,反映出美国社会极化的棘手现状🚺。


反对的声音首先来自民主党内部👩‍🦰。在族裔上,民主党的各级民意代表和支持者许多本身就来自少数族裔,其中许多人更有阿拉伯裔和穆斯林背景。在冲突爆发后不久,12名民主党众议员(后来又有五人加入)提出了一项要求“立即在以色列和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降级冲突及停火”的决议。这项决议由唯一一名巴勒斯坦血统的女议员拉什达·塔利布(Rashida Tlaib)主导。她在社交媒体X上提及了拜登的账号并表示:“你拒绝促成停火或协助冲突降级👵,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指人道主义灾难)。你的这场战争及其带来的破坏,真让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巴勒斯坦裔美国人与穆斯林美国人大开眼界。我们会记住你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


图片

抗议拜登政府片面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民众

来源:路透社


族裔并非唯一导致民主党意见分裂的理由。据美联社报道,在明尼阿波利斯市11月1日举行的一场筹款活动中,一名抗议者打断了拜登的讲话😒,表示“作为一名(犹太教)拉比👩‍👩‍👧‍👧,我希望你现在就呼吁停火。”在政治极化的时代里,超越族裔界线的意识形态共识本就是维持党派统一行动为数不多的动力🛟。作为一个在传统政治光谱上偏左的政党🫅🏿,拜登领导下的民主党却不假思索力挺极右翼利库德集团,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自我矛盾自然容易招来党内进步派的反对。以明尼苏达州众议员贝蒂·麦科勒姆(Betty McCollum)为代表的民主党议员自2021年以来就在保障巴勒斯坦人权、对以军售等问题上反对一味支持以色列极右翼政府。而多次为拜登选举站台的前总统奥巴马也罕见发表评论称,以色列政府切断(加沙)平民的食品、水和电力的行为,不仅可能加剧人道主义危机🏂🏿🚙,更可能会将几代巴勒斯坦人越推越远,削弱全球对以色列的支持,并破坏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稳定的长期努力💂🏽‍♀️。


图片

支持巴勒斯坦的民众在布林肯身后举起自己写有“解放加沙”的手臂

来源👔:路透社


此外👼🏿🤳🏽,出于最现实考虑,拜登政府在此轮冲突中的态度极大伤害了少数族裔选民的感情👸🏼,可能会直接影响2024年大选结果📡。路透社在报道中称,民调显示🫷🏽,拜登在阿拉伯裔选民中的支持率已经由2020年的59%暴跌至19%🧙🏽。更要命的是👨🏿‍💻,这些调查样本多来自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摇摆州✴️。路透社称🍼,以密歇根州为例🧙🏿‍♂️,阿拉伯裔选民约占总数的5%🚤,而2020年两党在该州得票比例为50.6%对47.8%,差距不到3%,可见阿拉伯裔选民的态度举足轻重。虽然这些阿拉伯裔选民转投共和党的可能性不太高🌡,但其仍可能通过放弃投票来影响大选全局。


相比之下🤣,有赖于宗教渊源和意识形态的捆绑👮🏼,共和党在力挺以色列的问题上分歧明显较小,其对拜登中东政策的抨击更多来源于对结果的质疑🤨。立场保守的The Federalist新闻网评论称,拜登与特朗普两任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的处境大相径庭。相较后者的主动出击🧜🏼‍♀️🧑‍🏫、塑造并主导地区议程,拜登政府则只能被动应对,不管在巴以问题、伊核问题、俄乌问题还是阿富汗问题上💅🏼🍂,本届政府都只能一次次仓促接招。在袭击发生后🫁,特朗普指责拜登领导下的美国在全球舞台上被视为“软弱无力”,为对以色列的敌意打开了大门。而以佛州州长德桑德斯为代表的共和党人则将矛头对准伊朗🥊🈵,称拜登此前向伊朗妥协并解冻其资金的行为相当于纵容其资助哈马斯☃️。


图片

在联合国总部附近游行的亲巴勒斯坦民众,可见年轻少数族裔是主力

来源:笔者自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党派、族裔和意识形态的分裂,本轮冲突还暴露出了不同年龄或世代在巴以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昆尼皮亚克大学(Quinnipiac university)在冲突发生后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尽管大多数美国人支持援助以色列⛑️,但在18至34岁的美国人中支持军援以色列的比例仅占39%🈴。皮尤研究中心也在调研中发现了相似趋势,在18-29岁的受访者中,有55%对以色列持积极态度👫,而对巴勒斯坦持积极态度的比例则达65%。而随着受访者年龄的递增,其对以色列的偏向也愈发显著🧑🏻‍🦯‍➡️。《外交政策》今年7月的刊登的一篇评论也提到,千禧一代美国人对巴勒斯坦的好感正在上升,该评论分析称🕵🏻‍♂️,这一方面是由于该世代成长的年代正好是利库德集团统治下以色列右转的时代,与普遍更得年轻人心的左翼价值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则是在以色列与周边国家和解、巴以双方力量对比愈发悬殊的背景下,以色列“被强敌环伺”的叙事遭到消解🧓🏼,“两国或多国进行战争”的图景被“弱势的巴勒斯坦群众受到不公正、不平等对待”的图景取代🦖。


图片

民调显示👇🏽⛑,美国年轻人中对巴勒斯坦抱有好感的比例高于以色列

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随着质疑意见的不断累积,拜登政府已经意识到片面挺以政策的局限性💜,并开始借人道主义的藤蔓“亡羊补牢”🧗🏻‍♂️。在遭到民众当场抗议后,拜登表示自己“支持人道主义暂停(pause)”,并将继续推动人质谈判和为加沙争取更多人道主义援助,这一表述也成为美国对以政策最新的“补丁”😋,被外界普遍视作美方开始对以色列肆无忌惮的军事行动表示不满🤏🏿。CNN在报道中称🧖🏻‍♂️,拜登在与内塔尼亚胡的电话中发出了“严厉警告”,如果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恶化,美方可能会削弱对以色列的支持力度。


图片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拜登访问以色列并与内塔尼亚胡会面

来源:《纽约时报》


据《纽约时报》报道,11月3日🧽,布林肯在与内塔尼亚胡的会面中明确呼吁进行一系列“人道主义暂停(humanitarian pauses)”,允许向加沙运送更多食物、水👰‍♂️、药品和其他急需物资🧝‍♂️,二人还讨论了保护平民的“具体步骤”,以及允许更多援助进入加沙的“切实步骤”。对此,内塔尼亚胡表示在哈马斯释放人质前💎,以色列不会同意“暂时停火(temporary cease-fire)”。在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开始微调态度后👴🏽,以色列在“暂停”或“暂时停火”的态度似乎仍未发生明显转变,但是🧎‍➡️,二人在用词上的细微差别似乎为日后可能的探讨留下了空间。


无论如何,在这轮双方死伤人数远超以往的冲突中🤹🏻‍♀️,平民永远是受害者。片面的军事手段不能为任何一方带来胜利🧙‍♀️,这片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土地亟待和平的曙光。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