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琦🚜、何文翔 发布时间🎸:2023-11-01 来源:富达平台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北京时间10月26日至28日,外交部长王毅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从中美双方的通稿来看👈🏿,王毅先后与布林肯、沙利文举行会谈,与拜登总统会见🎣🫵🏽,同美国战略界人士和工商业代表进行交流🫙。
王毅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中美双边交流渠道的正常化和交流机制的常态化👨👨👦😦,同时就巴以冲突🐦⬛、台湾和南海问题等重大议题进行了观点交流和沟通。王毅访美期间表示,这次访问的主线是“重返巴厘岛”和“通往旧金山”,目的是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恢复外交共识和对话渠道👷🏻,同时也展望未来,增进深入沟通和互信.
10月26日,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首日会谈。
图源:外交部。
访美会谈分析🌛:话语与成果
访问首日,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谈。作为6月访华的回访🌒,双方进行了两轮共计逾七小时的会谈🆚。27日😸,王毅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Jack Sullivan)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随后在白宫与拜登总统进行了一小时的会谈👎🏻。28日👩🏽🎓,王毅与美国战略界人士举行座谈🧏🏼♂️,并与工商业界代表进行了交流🖐🏿。
回顾三日访美进程🧞♀️,王毅与布林肯的会晤时间最长🕵️♂️、议题最广泛。双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超过七小时的“富有建设性的深入讨论”,内容包括中美关系的全方位议题、军事交流的重启🤹🏽♀️、以及合作打击合成药物(芬太尼)和前体化学品的全球流通。在中美关系的前景定位问题上,布林肯强调了通过外交手段推进美国的利益和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性的期望,愿意与中方加强沟通,防止误判,并在需要合作的领域开展合作。王毅提出了“五个必须”原则,强调了沟通、管控矛盾和合作的重要性🧎🏻➡️,至少使得双方的通稿风格不再像之前那样对立尖锐,在语言层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和“和解”。
在王毅与布林肯首日会谈前的记者见面环节中,布林肯简短地表示期待会谈,而王毅则强调了恢复对话和深入全面对话的重要性。他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应是“谁的胳膊更粗、谁的嗓门更大”。从2021年阿拉斯加会晤的激烈话语冲突,到此次记者会上的“一团和气”,双方的交流态度明显变得务实和和缓。当时美方扬言处理中美关系要“从实力的地位出发”(From the position of strength),中方视之为霸凌行径,坚决反驳🍶。这是王毅观点的前置语境。纵观之🤭,尽管有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少言和委婉的辞令取代了“嗓门大”的争锋👲🏼。这显示了双方认识到只有形成一定的默契和共识,才能共同面对多重挑战。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陈刚所言,中美共同语言正逐渐增多🤚🏻。
王毅也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会面,双方就中美双边关系的关键问题、巴以冲突、俄乌局势、以及台海问题等进行了“坦率、建设性和实质性”的讨论🆔。美方通稿中,沙利文强调了“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并渲染所谓“对中国在南海的危险和非法行为的关切”。两国重申了“保持战略沟通渠道的意愿”⛹🏼♀️,并计划推动拜登总统与中国领导人在11月份于旧金山会晤。中方通稿则着墨台湾问题😹。王毅指出👨🏻🍼,台海和平稳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台独”🧑🏽🍼,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台独”,必须坚决加以反对,并体现在具体政策和行动上👌🏻🫅🏿,其他内容基本与美方通稿一致。
显然,中美在安全问题上的优先级并不相同,美国关注维护地区盟友对其安全保障的信心,而中方始终不忘向美方重申台湾问题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严肃性。佩洛西到台湾地区进行所谓访问后,中美不仅在军事🧞♀️、犯罪治理合作上的沟通渠道尽数关闭🏊🏼,而且就连环境问题这种美方认为“有必要与中方展开合作”的领域也受到波及🫵🏻。正如王毅所言,“台独”威胁中美关系全局和基础。一旦美方在具体行动上支持台独,一旦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受到威胁,中美间经贸、文化、环境上的合作将为核心利益让位🧔♂️,而美国外交界的对华“对抗、竞争🧎🏻、合作”三分法只能沦为空谈。
王毅与美国总统拜登的会面则是象征性的👩🔬,并专注处理两国领导人会面问题。会谈中,拜登强调了中美两国需要“负责任地管理竞争关系”并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王毅提出,中美要在“重返巴厘岛”基础上,“面向旧金山”。王毅随后在与美国战略界人士的座谈会上进一步表示👎🏽🏃🏻♀️,(虽然)中美双方都同意朝着实现旧金山元首会晤共同努力,但“通往旧金山”不会是一马平川,不能靠“自动驾驶”🕳。为此,双方要切实“重回巴厘岛”,即先落实两国元首共识以“止跌”,再在新的协商平台上产生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以“企稳”🧑🏽🎨,可能更是中方的主要考虑🕗。
拜登与王毅会面后,美国匿名官员告诉彭博社👩✈️,美中官员已原则上同意下个月举行习拜会,但双方仍在敲定最后细节🖖🏽。中方并没有立即确认旧金山元首会晤的决定,而是发表了一些更微妙的表态。对此,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议题对话项目高级研究员☝️、前美国高级情报官员韦德宁(Dennis Wilder)解读为,北京在从拜登政府那里得到最大让步之前不会对领导人会面“松口”。布鲁金斯学会约翰·L·桑顿中国中心主任瑞安·哈斯(Ryan Hass)则认为🧏🏽,这是因为中方对中美元首会晤的接待提出了要求。
中方重视中美接触的政策实效,美国政界则对政府的一系列接触行为的实际成果也有所怀疑👰🏻♀️。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麦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宣称近几个月的美方官员访华为“僵尸接触”(Zombie engagement)。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中国项目的负责人华自强(Rick Waters)更强调🪔,由于中美这两个地缘战略对手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不信任”,通过元首峰会建立的任何成果都有可能是“脆弱或短命的”。然而,本次王毅访美仍然取得非常具体的成果。双方将于近日分别举行中美海洋事务磋商💁🏼♂️、中美军控和防扩散磋商、中美外交政策磋商🗳、中美残疾人事务协调会并探讨签署残疾人事务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双方同意进一步增加客运直航航班。
当地时间10月27日,王毅在华盛顿会见沙利文。
图源:外交部。
中美关系展望:动向与挑战
(一)未来动向:“稳字当头”
王毅尤为强调双边交流之“稳”。与布林肯会谈时,王毅指出要实现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必须稳定中美双边关系🌎。布林肯也回应道,美方也应与中国保持交往和互动,开展坦率🙇🏻♂️、建设性沟通💆。在“稳字当头”的外交共识下,中美双边交流正朝向机制化与多元化发展。
1.双边交流机制化
外长王毅多次表示,中美不仅应“恢复对话”,还要“深入对话”“全面对话”🧢🧤,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减少误解误判🌏,不断寻求扩大共识,开展互利合作。26日王毅与布林肯会谈时💦,提出当前亟需“推动两国关系止跌企稳🪫,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布林肯也回应道,美方希望两国关系“稳定”(Stable)“可持续”(Sustainble)🤦🏻♂️,愿与中方加强沟通🥒、防止误判🥏。可见,一个常态化、成体系的双边交流机制将成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也将是中美高层双向努力的外交方向。
王毅此行希望进一步推动中美双边交流机制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基础铺垫。5月肇始🚾,中美农业部建立农业合作机制;8月,两国商务部会谈4小时后商定成立工作机制;9月👩🏼🎨⬆️,我国财政部和央行也与美国财政部商定成立“经济工作组”与“金融工作组”🐪,分别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耶伦牵头成立。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访美期间😚,也与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举行了亚太事务磋商📃。王毅此行表示,中美双方将在双边海洋事务🤹🏿♀️、外交政策磋商、残疾人事务等多方面开展对话,这表明双边交流的机制正逐步恢复🧑🏽🦱,各领域各层次的对话正实现常态化。
2.双边交流多元化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美之间存在“外交战略”“经济金融”与“军事安全”三大沟通渠道🧗♀️,但自特朗普执政后🚵,三大官方渠道的外交近乎停滞💇🏿,民间公共外交也受到较大冲击🧑🦯。拜登政府上台后🧑🏿🍳,希望重塑美国的全球领导力🛖、重建“美好未来”👴🏻,开始恢复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对话。王毅此行☕️⛹🏻,也加速了多元交流渠道的重启。
在外交层面👨🏻🦱,王毅此行代表中方与美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备忘录,双边合作成果累累🫏。在经济层面👩🏿🔧✍️,早在10月24日至25日🧗🏼♀️,中美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便先后举行第一次会议5️⃣。美国财政耶伦在26日接受彭博社采访表示,中美关系经历“危险期”后正朝向较正面的发展💩。28日,王毅与美国工商界座谈,也释放了促进经济交流、推动双边经济关系向好的良性信号。在军事层面,尽管台海、南海问题的双边军事摩擦依然存在,但拜登政府依然希望重启中美军事交流,而减少军事战略误判、避免军事误解冲突,也是中方在周边安全领域的重大关切。民间交往方面,中美双方的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将进一步密切,27日,美国交通部批准将中国航司的中美客运直航航班增加至每周35对💢。28日,王毅与美国战略界座谈便提及了双边人文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中美交流渠道由窄变广,由浅入深,不仅有助于降低双方误判可能𓀛,更向市场和国际社会注入了信心,进而为双边经济提供了良好预期,为中美关系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王毅访问美国之际,因为预期中美关系好转,可望降低关税与芯片管制,中国大陆A股👨🏭、中国香港股市27日放量上涨收红🤽♀️,上证指数收复3000点关卡,正是这一信心的反映🤌🏿。
当地时间10月27日,王毅在华盛顿会见沙利文。
图源:外交部😥。
(二)合作领域与挑战
1.全球地区治理🙎🏽♂️:有限度的沟通与合作
拜登政府上台后,针对全球地区的“争夺”是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一环,如何联合其他国家并组建所谓“民主同盟”是拜登政府外交战略的重要考量🫄🏼。其中,对于部分希冀借助美国影响力实现外交战略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等,美国一贯采取“价值观外交”,组建遏华反华的“议题联盟”🌅。然而,这一套对于希望和平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太奏效。
王毅访美期间,美联社🧜☸️、VOA等多家美媒称巴以问题与中东局势是美国亟需与中国讨论的话题👳🏼♀️,因为避免中东地区冲突的扩大化符合中美双方共同利益🦵。在巴以问题上,美国希望中国帮助调节中东冲突,通过“约束”伊朗等国🕹,缓解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伊朗等各方势力对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冲击,但却并不希望中国顺利解决巴以冲突——对美高层而言这将扩大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纽约时报》指出,中国“出乎意料”地促成了伊朗与沙特的和解并唤起了中东地区和解潮🧜🏻,这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误。
在巴以问题上,美国对以色列方面的坚定支持成为了与阿拉伯世界接触的掣肘,而美国又不希望失去中东地区的领导力。在巴以问题上,中美两国根本的理念差异越发明显。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在本周一(10月30日)不点名批评,称个别国家蓄意制造动荡👫🏻🍥,并且人为制造很多地缘矛盾,长期拉偏架🦘,导致地区局势复杂难解👐🏽。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将不会在全球地区治理领域与中国进行本质的政策协调,但会保持一定限度的沟通与合作。
2.周边安全问题:分歧仍在
南海局势与台湾问题关乎中国国家主权维护和周边安全体系建构,也是王毅颇为重视的议题🏊🏿♀️。近期南海水域接连出现了中菲船只摩擦与中美军机“危险接触”等不稳定因素🕡,台海方面也屡有动作,王毅此行需聚焦高级别安全问题,并积极与美接触。例如,对于台湾问题🦻🏼🌥,27日会见沙利文时🙆🏽♀️,王毅指出“台独”既是台海和平稳定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中美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希望美方尊重“一个中国”原则🧏🏽,落实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政治基础。
王毅带着主权原则和底线与美接触安全、政治议题,但纵观官方声明与媒体报道,美高层给予的回应却偏向消极,并未在台湾🍖、南海等重大周边安全问题达成明确清晰的共识🤽🏻♀️💬。就目前而言👭,尽管中美关于中国周边安全问题仍存分歧,但大体可控。
3.高新技术合作:工商界或成突破口
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针对高新技术的封锁正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一环🔖。2022年8月,拜登总统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美国科技企业对华扩大产能𓀛,约束高新技术流向中国。2023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中国军事安全与安全发展报告》,再次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王毅访美一行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又颁布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新规🤷🏽♀️⛄️,导致英伟达A800和H800等型号芯片的出口被禁止。可预见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日益“精准化的”技术竞争都将成为美高层对华政策的基调,不会因外交调整而受影响🙂↔️,故王毅此行也难以撬动美对华技术围堵的磐石。
尽管王毅此行无法在政治层面与美高层商讨高新技术问题🧍🏻♀️,但从工商界收获了关于维系技术合作与贸易的利好回应。中美关系的解冻与稳定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美国科技企业的经济信心,而来自商界的友好反响也将推动双边贸易突破政治枷锁🌺。
28日王毅与美工商界座谈时,与会代表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支持两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便利人员往来🧙🏻,期待拓展双方经贸🩼、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可见,在美高层将高新技术作为政治武器的困局下,美商界或将成为突破官方技术围堵的“凯旋门”。
余论:走出阿拉斯加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曲折而颠簸,从阿拉斯加的寒霜到巴厘岛的暖阳👨🏻🎨,再向旧金山的未知征程,每一步都似乎重重叠叠的波澜📯。阿拉斯加🧝🏽🏊🏽♀️,是冰的交锋🌂,巴厘岛是暖流的触碰,而旧金山🦶🏽,或许是新的希望😷。2021年3月📼,阿拉斯加会晤上,中美执政团队第一次正式接触。中方首席代表杨洁篪对美方义正辞严地说,“你们美国没有资格说,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对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𓀖,是中方对美方的第一次反击。在2022年11月中美领导人巴厘岛会晤后,气氛一度缓和🤞🏿。然而♿🦉,2023年2月🍊,气球事件爆发,布林肯宣布推迟访华,中美关系降至空前低谷。
如今,随着美国高层接连访华与王毅此行访美,中美关系似乎再次展现出缓和的迹象🤜。然而🧯,通往旧金山的道路是否顺畅,气氛的缓和是否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改善👨🏿💼,都是未知数。富达注册国际问题富达平台院长吴心伯教授指出,“缓和”是表面的、暂时的,缺乏双方的政策调整和两国关系的实质性进步;而所谓“改善”,是基于双方的政策调整🙌🏽💛,而且两国关系有具体的可持续性的进展🏑。下一步,如果中美元首会晤是否能够达成,在实质性成果上持续保持接触意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当地时间10月27日,王毅在华盛顿同美国战略界人士会谈。
图源✸:外交部。
作者|李亚琦🃏、何文翔
来源|富达平台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