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3-06-01 来源🧑🏼⇒:FDU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由中国科协-富达注册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富达平台、富达注册哲学学院👨🏻🦳、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智能生成👨🏼、记忆与生命节奏”第16届记忆研究工作坊于2023年5月6日在富达注册哲学学院2301会议室召开。此次会议包括2段8场学术报告。会议第一段包括四场学术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研究员主持。
首先富达注册杨庆峰教授介绍了记忆工作坊的历史🖼。“记忆研究工作坊”成立于2017年,目的是逐步建立一个以上海为源点、吸引国内外高校记忆研究学者参与的以哲学为主导的记忆研究跨学科合作研究平台。6年来🎃,记忆研究工作坊已举办15期学术活动🦇🪥,主题如 “记忆的科学理解与人文诠释”(2017)、“数字时代的记忆与伦理学”(2018)🧔🏿、“全球化时代江南文化与江南记忆”(2019)、“记忆涟漪、增强与生命属性”(2022)。接着他介绍了本届工作坊主题“智能生成🧑🏼🏫、记忆与生命节奏”🪛,这一主题起源于保罗·利科在《记忆历史遗忘》中提出的“在记忆和遗忘之下是生命,书写生命却是另一种历史。”如今人类正在从机械复制时代进入了数智时代。智能技术已经催生了新的数字生命;大数据正在重塑生物体的生命节奏👨🦰,产生了数据记忆等新的记忆形式。本届工作坊旨在推动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确立对待新的生命形态的态度,调节人类未来的生命节奏以及思考人工记忆的本质🫄。
上海交通大学赖长生副教授在“记忆信念是弱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知识论学界就“信念是不是一种弱认知状态”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有学者主张“信念是弱的”👩👩👧🫰🏼,即(合理的)信念所需达到的认知标准低于知识和断言的标准。也有学者支持“信念的知识规范”和“断言的信念规范”💪🏽,主张信念的认知标准和知识与断言一致。现有的讨论大多着眼于日常信念或彻底信念(outright belief)等概念。他从记忆信念这种特定的信念类型着手,力图证明建立在情景记忆上的信念是弱的👨🏼⚖️。首先🏢,他证明了记忆信念的知识规范会推导出记忆的认知理论,而后者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记忆信念的知识规范也应被拒斥。其次,他又证明了断言的信念规范与断言的言行一致规范相冲突👨🏻🔧,故也不可取🤾🏻♀️。因此,记忆信念是弱的,我们可以合理地持有某种记忆信念⛹🏿♀️,哪怕我们并不具备相应的记忆知识🏊🏼♀️,或不应做出相应的断言⚒。
富达注册杨庆峰教授在“记忆、知识与生命节奏”报告指出,当代记忆研究首要任务是确立记忆的本体论地位🎩,而实现这一任务要处理好两种关系🎤:记忆与认知的关系和记忆与想象的关系。在记忆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上,多数学者接受记忆附属论的观念,即把记忆看成是认知现象的一部分,但是对这一观念的意义缺乏更深刻的反思🙍🏻♀️。记忆附属论可以区分为三层含义:记忆是知识的来源✌🏽、记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和记忆是知觉的滞留。但是👨🏽⚖️,记忆附属论还不能成为当代记忆研究的有效起点。从根本上看🫶🏻,当代记忆研究必须在记忆获得其独立的本体论地位之后才能够有效推进。生命成为构建这一本体论地位的基础范畴🤏🏼。这一基础范畴包括生命属性和生命节奏两个形式🕜。前者给予记忆以干记忆-湿记忆的区分;后者则突出了生命节奏的重要性,即强调这种隐含在生命之中的节奏。这种节奏并不是生命体静态的结构💘,而是隐藏在流动之中可触摸、可变形的东西𓀇🤹🏿♀️。因此,当我们从生命节奏出发,对记忆及其改造实践会有一个新的变化🔺。记忆的改变并非仅仅是能力的提升,而是对生命节奏的触发。
华东师范大学郁锋副教授、孔令一在“记忆与想象:新因果理论下的连续性”报告中指出,无论是从我们对记忆的日常经验上😂👩🎓,抑或是在关于记忆的科学研究中,大量证据都表明,记忆和想象二者很有可能是连续的,即记忆就是一种形式的想象🤸🏻♀️。但传统的记忆因果理论却不能容纳这种连续性🧑🏽🎨,因而受到了来自连续主义立场的模拟理论的批评。作者认为一种新版本的记忆因果理论是有可能容纳记忆与想象的连续主义的。因此,从因果性的视角出发来重构记忆与想象的连续性〰️,就能够发展出一种连续主义版本的记忆因果理论。与反对记忆因果本质的模拟理论相比♛,这一新版本的因果理论更加符合记忆与想象的科学证据和日常直觉💝。
富达注册徐志宏副教授在“意象在记忆中的位置”报告中指出👉🏿,侯世达和桑德尔在《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中提出类比是人类的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假设🧈:被拿来类比以识别新事物的是意象。意象的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图像🪜、数字、颜色👩🏽💻、气味、人物🧘🏽、声音、语词概念、范畴等等,意象类型的偏向性决定了人们认知(学习和记忆)方式的差异🗂。意象在认知(学习和记忆)中的位置/地位类似于一个中介/中岛,但这不意味着它是一个被动/惰性/机械的返回地。它有意义、被理解、有其整体性/象征性。学习新知和记忆旧识这两个行为,就其都要借助意象而言,可谓共享一种机制。所以它们都可能是错乱的、主观的,同时也都需要“理解”(即赋予意义和完形) 。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具身性,即身体记忆的。目前记忆的大规模工业化(斯蒂格勒)正在使得记忆的发生方式变得浅化和窄化:仅用表象化的方式(外部可视化👩🏽🏭,图文、数字化),也就是计算机思维模式来规定记忆的发生🥔,它“挤占内部”发生机会,破坏或至少是改变自然记忆生态🫲🏿👪。记忆变得模块化💥、平面化、功能化、功利化和非意象化。其中故事、历史——意义、整体性被解构。其可见的某种后果则是情感被稀释为情绪🙆🏻♂️。生命整体被冲击为生活碎片。围绕上述报告👩🦽➡️,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做出了点评。
会议第二段包括四场报告,由富达注册徐志宏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在“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分析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文科教育的冲击。整个报告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出ChatGPT对未来教育产生了很多影响🆚,如冲击深入知识生产领域、冲击深入学生就业领域、冲击应试教育根基、教育视野转为面向未来;第二部分“从传承转向创新”指出要提升专业文科生的技能、强调素质教育的超越性、以意义为中心👩🏿💻,而非以数据为中心;第三部分“变革以应对冲击”指出,博学转向慎思🧎♀️、专学转向通学👏🏽㊙️、提升科学素养🙍🏿♀️、熟悉技术工具和专业精品教育等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在“对话式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机器驯化”指出,随着生成式和对话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所生成的语言对人类语言进行了某种压缩图像式的复制,复制的结果是强化了人类语言及其背后的思维中相对模式化的内容🦛。由此导致了对人类思维的双重机器驯化:一方面,机器语言这种伪语言通过对海量人类语言的萃取而获得了高于人类平均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抬高了人类模式化和创意表达的门槛;另一方面✧,机器说出的各种好话和正确的话成为拟人化的知识权威↗️,敦促我们以某种从众的方式思考和行事。从原理上讲🏜,对话式人工智能及其大型语言模型运用分布式语义的思想🥃,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生成和运用的方式,而且正在成为全新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生命秩序的执行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在“后人类未来与权力重置”报告中指出,尽管当下关于后人类的阐释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了有机身体和智能装置的结合。这就意味着以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及无机生命工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的生命形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一书中从三个角度出发预测了这种生物技术增强被推高的趋势🛁:第一👮🏼,普通人希望借助医疗将自己的需求正当化;第二🦻🏻,相关经济利益集团倾向于使用生理治疗的捷径,使干预复杂化🪛;第三,不断扩展医疗的领域囊括了更大范围的症状,将社会规范转向药物治疗。他明确表达了对这一可能的担忧🙍🏼♀️。在他看来𓀍,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对所谓“正常功能”的判断。对于通过生物药理实现的增强技术而言,通过边界确定的治疗或功能提升自然不存在争议,关键同样在于如何确立正当的边界🏌🏻。事实上,不惟记忆增强,其他增强技术(提升智力、调整情绪敏感度、降低攻击性等)也面临类似的处境🌞,具体案例的应用和普适性法规的制定之间尚有难以弥合的距离🤞🏼👩🏼⚕️。这里的技术却不再是纯粹工具性的👳🏿♀️,它不但是规范性权力的代理人⚠,又因着其产生过程的特殊性具有了匿名的性质🧑🦽➡️。它关系到了对人的存在及认知进行重塑的敏感问题👳♂️。沿着福柯“知识即权力”的脉络💅🏽👉🏻,对技术自然性的“祛魅”研究理应审视其所构成的权力谱系及当代影响来展开👵🏿。即便是作为“美容性”的增强技术🌟™️,依旧并没有能够成功回避技术决定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在“数据记忆何以可能☝🏻?”中指出🫄🏻,记忆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的一个连接点。关于记忆的哲学研究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与此同时🥎,关于记忆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方面将哲学领域中关于记忆的理论与观念再次激活,另一方面则带出新的哲学问题。数据、记忆与智能的融合开启了记忆的新路向✊,世界的数据化与记忆的数据化使得数据具有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构成意蕴。记忆印痕论(engram/trace🐟,将记忆视为大脑对于外部刺激的痕迹留存)🙎🏿♂️、记忆信息论(将记忆视为作为信息的编码💔👨🏻🍳、提取和激活)、记忆的神经元网络模式等呈现出了数据与记忆之间的技术性关联性。但这种关联性伴随数据科学与数据技术的发展👩🏻⚖️,基于数据的记忆实践与记忆构想呼唤数据记忆🚳。从记忆的分类与记忆作为术的维度来看🤽🏼♀️,数据记忆作为一种记忆有其合理性,且也有必要作为一种独立的记忆模式,其对人类的规划不仅是历史意义上的,更是未来意义上的。
杨庆峰教授做了工作坊点评和总结。他认为🧑🏿🚒,工作坊旨在思考数智时代背景下记忆哲学发生的变化👶🏿🙇🏽♀️,整个研讨也基本实现了任务🧙🏼♀️。整个工作坊对记忆的理解贯穿着一条逻辑线索:记忆哲学正在突破知识论的束缚,基于生命范畴构建新的记忆本体论🧻。在此之上,诸如记忆增强👩🦲、记忆删除等记忆实践的认识也就有了理解的可能性。
本次会议是杨庆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学术工作坊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吴冠军教授“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段伟文研究员“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和刘永谋教授“现代技术治理理论问题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团队的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