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骥 发布时间:2020-06-22 来源🔨:解放日报+收藏本文
开放不仅是“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而且是“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
张骥 | 富达注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外交学系系主任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发展中大国,既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结果。
学习和创新是中国开放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的对外学习,不是简单对现成经验的照抄照搬,而是结合中国实践进行的创造性改革👩👩👧;不是对西方先进技术的简单学习和模仿,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自信的民族才勇于开放。面对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有的国家祭出“保护主义”的大旗🎽。但中国不仅没有关闭开放的大门,而是让开放之门越开越大。这源于我们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发展前景的信心,源于我们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的信心🧑🏻🦲🧏🏿。
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国家治理的时空范围空前拓展👩🏿🍳,外部世界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也空前加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理念,从统筹和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到统筹和运用国内国际两类规则的高度。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广度、深度空前拓展🧑🏼🎤,我们承担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也有所增加。一方面,它来自外部世界的期许,特别是随着传统大国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意愿的相对下降🏋🏽♂️🤹🏿♂️、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高企,全球治理出现了公共产品供给赤字,国际社会对中国作用的发挥更加期待。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勇于担当、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结果🪀。
开放的中国正在推动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有机统一。开放不仅是“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而且是“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刊于《解放日报》2020年6月3日第9版·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