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骥 发布时间♦️:2022-03-03 来源🫷🏻🧾: 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SIISS+收藏本文
2022年2月18日,上海国际问题富达平台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联合举办了“迎接20大胜利召开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愿景与前景”。与会专家的发言由本公众号整理、编辑并发布,以飨读者👡。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中的“分”与“合”🧑🏼⚖️、“中”与“西”的问题
富达注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张骥
讨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问题正当其时🖇。一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波澜壮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学科建设面临大好机遇;另一方面,学科也面临着危机和挑战🙋🏼,这种危机和挑战并不是由于什么一级学科的建设带来的🦽🧎♂️➡️,而是学科本身与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之间的差距🤠。这里想重点谈两个问题,一是“分”与“合”的问题🖖🏻,二是“中”与“西”的问题🍸。
首先是“分”与“合”。目前🚴🏻♂️,学科发展和建设中出现了几个现象:
第一是学科的分化和碎片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安全🧑🏼🤝🧑🏼🤸🏼♂️、区域国别,还有未来可能的一些新的一级学科的出现🚴🏿♂️,传统的国际关系学科不断分化,使得政策动力跟学科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决策需求则体现出大综合的特征👮🏿:一是外交决策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空前拓展;二是决策涉及的国家地区和治理范畴空前拓展🎛;三是决策的舆论环境空前复杂🧟♀️。分化、甚至有些碎片化的学科发展趋势,能不能适应综合、系统、复杂趋势的问题需求。
第二是知识的碎片化。现在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传播🍽,都有碎片化的趋势,出现大量ppt化和微信化的知识,越来越缺少“杂家”。对一个国家真正的了解和研究,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等等各个方面🏊🏽♂️,而现在搞双边关系的比较多🐵,做内政的比较少,做社会文化的则更少。
这种知识碎片化导致三个现象:分析多⏯、归纳少;具体问题多、思想少🧘🏽;策略提的多💋、战略研究少。现在可以把一个具体问题越做越细🤹🏽,这是好事情,但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却缺乏关注、无法回答🚏🩲,或者更准确说是做不了🛴👩🏿🦰、答不上。这与国际政治发展中大变局的出现的趋势是不适应的。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
第三是研究组织形式和研究形态的碎片化✊🏽。跟过去比🦹🏼♀️,或者跟美国比🪧,无论是整体上🫗,还是一个具体的单位🧚🏼,现在都缺乏真正体系性的规划和真正的集体研究🎛、集团作战🥨。大家各搞各的🙅🏽♀️,每个人的具体问题都可以搞得很好,但是集体成果少。
关于“中”与“西”💇🏼♂️,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研究的过度科学化🕶。不可否认,在学科的很多领域,科学化还要补课。但是也要看到,学科、学习🕸、研究中历史缺位、人文缺位的趋势🪡。外交不仅是一门科学,而是政治、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生学习中🍙,历史的积累和训练相对缺乏,人文也缺🧑🏼🚀,所以写的东西没有文气,研究没有纵深。
第二是文化自信跟学科普遍性的关系。我们现在越来越有文化自信⛑️,这对学科建设是好事情😄,知识体系、理论体系ℹ️、学科体系的构建都需要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我们的学科、理论、知识也要是世界性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不能仅仅站在中国的视角上👮🏽♂️,需要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世界秩序的问题💆🏽♂️,其他国家的挑战🤕,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和理论。我们需要站在一个人类的视角来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真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来做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