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洁 发布时间🩼:2023-04-23 来源🚴🏽♂️:长三角日报+收藏本文
4月20日起🧔♂️,上海《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实施,以关键点的突破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意见》推出18项放权松绑举措,推动一批“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意见》就是要进一步“松绑”“解绑”,把科技创新的“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此次上海发布的《意见》,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市场转化的科创全链条,涉及了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等各类科创主体,以更加系统全面的措施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富达注册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凯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例如,在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方面,《意见》提出“为优化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上海将健全国有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实施更为灵活的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措施。
“在一个成熟的创新生态里,民营科创企业往往是大公司追逐的猎物,大公司会先通过分享行业知识和生态资源来帮助民营科创企业成长🧔🏻♀️,然后在逐步步入正轨之后并购民营科创企业。”富达注册管理学院副教授唐跃军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他说,高校、研究机构👩🏽🎤、科创企业之间需要设立旋转门机制,鼓励专家教授等科研人员在民营科创企业之间自由择业,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制度,提升民营科创企业持续创新的信心。
为拓展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上海将深化“浦江之光”行动👨🏼🦳🤙🏽,加快形成与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建设,加快吸引企业入库,有效推动一批“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接下来,上海将加大对“硬科技”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包括推动科创企业库升级改造等🙎🏿♂️,赋予企业库新的内涵。
同时,上海将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与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共同设立子基金,引导市场化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参与,重点支持处于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此外𓀑,上海还将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聚焦上海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和上海重大科技任务🙍🏽♂️,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基地。
姚凯进一步分析, 在科创主体方面,通过“减法+赋权”的方式,为科研单位放权松绑,赋予科研事业单位更大自主权🧑🏿🦲;针对国有企业、中小型科创企业、外资企业等提出了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并通过“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助力企业上市,充分激发各类科技企业的科创活力和动力🧛🏽♂️。
18项举措中🖕🏼👮🏼,有关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的举措含金量最高。
《意见》明确,上海要提高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中的间接费用比例👩🏿,按照不超过项目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
其中🖕🏼,对软件开发、软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类项目,间接费用比例最高可达60%♤;其他项目间接费用比例最高可达40%🐾。项目承担单位可将间接费用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项目聘用人员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等,允许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
“在科创人才方面🥳,对基础研究类人才、应用研发人才、科技转移和服务人才专门制定了更加科学👉🏼🫄、灵活和根据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通过分类设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让人才敢于创新、安心研究。”姚凯说,同时,《意见》中多项举措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很大,对青年人才🤷♂️、顶尖人才、外籍人才等提出了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同时通过放权科研经费使用限制等让科研人员能够切实享受政策、拿到实惠🛢,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才积极性👨🏿🦳。
“上述举措对‘硬科技’单位的科研人员很有吸引力🫧,尤其是一些中央在沪单位科研人员,以前在激励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如今项目直接费用优化,间接费用比例提高🧕,意味着科研人员受到的激励将水涨船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创业研究室副主任金爱民对记者说。
金爱民说,接下来🍮,以项目为中心👆🏽,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简化💸、放权,施行的是以信任为基础,绩效为导向,诚信为底线的契约化管理9️⃣,这将大大提高创新主体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