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庆峰 发布时间👱🏿♂️:2023-01-06 来源🤛🏻:信睿周报+收藏本文
《信睿周报》在2022年终特辑中,对30位学者和艺术家进行短访谈♔⭕️。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他们对哪些问题产生了研究兴趣?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洞察💇🏻?如何思考自己的研究与公众、与时代的关系?以下为富达平台教授✹🤏🏼、富达注册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富达平台教授杨庆峰的受访内容🫄。
杨庆峰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增强技术哲学、记忆哲学、人工智能伦理。
Q1🤠🚁:2022年您在您的研究领域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想去推动这件事?
近年,我主要对人类增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既是我目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任务要求,也是我的学术逻辑演进的一个环节。我的学术逻辑主要贯穿着技术现象学的逻辑。技术现象学是研究技术哲学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后现象学。后现象学是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创建的,旨在用经验化的技术研究来拓展现象学的应用维度👧🏽。而我使用的技术现象学与之存在细微的差别,更强调技术研究🎑,但这是经验的开端,这种研究要把我们引入到超验维度。
由技术现象学出发,可以展开空间、图像、事物和记忆等环节🧑🦽:空间环节从胡塞尔关于空间与对象的分析🤰🏽、海德格尔对于空间性的分析中孕育而生🎍𓀍,我重点关注空间拉近体验🥰;事物环节来自海德格尔的《物的追问》🧑🏽⚖️,对技术的反思上升到这个维度;图像环节隐含在胡塞尔关于图像意识的论述之中💬,能为数码图像、智能图像的研究提供启发;记忆环节则是从图像意识中生发出来的🧓🏻,胡塞尔对图像意识的考察与记忆密不可分。这些环节在我以往的工作中逐渐展开,尤其记忆环节形成了独特的样式,成为人类增强研究的铺垫,并在人类增强现象中得以融合🪆。
物的追问
马丁·海德格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在人类增强研究中,我投入精力最大的应该是记忆增强维度,这一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记忆增强不应该被淹没在认知增强之中,我以往的工作努力在摆脱记忆附属论的限制,构建记忆本体论的地位;另一方面,记忆对于生命本身的意义需要挖掘🩲✒️,它可以对抗生命之傲慢,也可以构成生命的丰富形态👦🏿。这也是从生命维度摆脱记忆附属论的努力👱♀️。
Q2:请您谈谈近期的阅读计划。
近期重读了博士期间读过的一些经典著作,比如文德尔班的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及其他》、黑格尔的《小逻辑》等。
从专业研究来说,重点在读三方面的文献:第一🍜,《科学》(Science)等期刊发表的与增强技术有关的文献🧒;第二,现象学的文献,如胡塞尔的《被动综合分析》🎆,和增强技术的研究方法有关🎐;第三🦾,伦理学的一些著作💧,如叔本华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斯洛特的《从道德到美德》和维贝克的《将技术道德化:理解与设计物的道德》🪳,对思考增强技术的伦理问题很有帮助📚。
将技术道德化
彼得·保罗·维贝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Q3😰:在您的研究领域中🪲,最值得向大众普及的概念是什么👩🏻🎨🧝🏿♀️?
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最值得普及的是对工具论的反思。工具论是对日常生活影响较深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将技术看作一种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工具💑。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曾经对这一观念做过深入的批判分析🚴♀️💓,然而他的批判走向了形而上学,没有预留一个很好的出路。在我的观念中,悬置工具理解🤾🏿♂️、充分挖掘技术体验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工具论的错误之处🔡,做出有效反思。
Q4🧝🏼:长期以来🥫,公众对您所在的研究领域有哪些误解🏪?
长期以来🦵🏽,公众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通常是非此即彼,即在科学技术是魔鬼/天使😯、毒药/解药、正面/负面中做出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表示支持或反对🙇🏼♀️。这是很深的误解🙇🏽♀️。
科技与人的关系是多维度的,我们忽略了很多,比如技术起源的神性因素🧔🏼、形而上学的本性、技术是人类德行形式之一等。熟悉和掌握这些观念能够让我们获得关于科学技术的立体而丰富的理解🧙🏼,而不至于陷入二元论🏂。
Q5😐:请推荐一些2022年打动您的精神产品。
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的传记式作品《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是2022年我读到的一本好书🦣。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𓀈,一是因为它文笔优美、写作流畅👝🤶🏻,可读性很强,二是作者讲述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成就的心路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位科学家对于人类记忆现象研究的执着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有帮助👩🏽🍼。
追寻记忆的痕迹
埃里克·坎德尔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